信仰討論:拉康派精神分析與禪宗

精神分析並不是關於真理的學問, 而是關於生存, 如何輕鬆生存下去的學問。

夏菽

布魯斯.芬克(Bruce Fink) 《精神分析技術的基礎–拉康派實踐者指南》(2022, 中文版)。下稱《拉康派實踐者指南》

我一直好奇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 (Lacan, 1901-1981) 與佛教的關係, 曾有研究者指拉康學過中文, 讀過禪宗, 亦有研究說拉康受道教影響。但語焉不詳。

當我讀布魯斯.芬克這本拉康派著作時, 無法不聯想到禪宗。

對於像我這樣的一般讀者, 禪宗最引人入勝莫過公案。禪師與徒弟透過一問一答, 帶出似非而是, 似是而非的結論。

「分析情景中的解釋不是以準確性為目標, 而意在產生某種影響。」《拉康派實踐者指南》

禪師往往答非所問, 顧左右而言他, 有時索性保持沉默, 或用非常手段 (如把草鞋放在頭上), 或一時答是, 一時答否, 迫使徒弟破格思考。很多人認為禪偈充滿智慧, 亦有人認為胡鬧 (如一寸龜毛重七斤)。

《拉康派實踐者指南》裏面有很多這樣觀點。譬如拉康派精神分析師在會見分析者時 (這本書將一般稱為「求助者」的人叫做「分析者」, 一般稱為「精神分析師」的人叫做「分析家」), 有時分析者只說了幾句話, 分析家就暫停談話, 另約時間。

有人說拉康是參考了禪師的做法, 在適當時候中斷談話, 如當頭棒喝, 令分析者面對問題, 中斷慣性思考。

「分析的解釋不是用來理解的, 而是用來掀起波瀾的。」–拉康

分析家避免提供答案給分析者。拉康派認為, 精神分析的目的是讓分析者了解自己壓力何來, 而不是提供答案讓分析者跟從。

況且一個人的行為與動機, 没人可以完全知道。分析者自己不了解, 分析家的判斷亦不過是分析家的看法。

因此, 精神分析並不是要提供答案, 而是協助分析者解開自我困惑的繩結, 釋放思考。很多時, 精神官能症患者就是過分執著要一個終極答案。事實上, 很多事情我們根本無法回答, 精神分析就是讓分析者明白, 人的能力有限, 即使沒有終極答案, 人仍然能夠開心地生活下去。

分析家沉默不語, 讓分析者盡情表達, 即使說法錯誤, 激動偏頗, 也不要打斷。分析家一說教, 分析者便會停口, 内心的感受便不再表達出來。精神分析要應付的不是說出來的話, 而是說不出的壓力與欲望。

越激動的說話越值得分析。許多分析者會說: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何做這個事情, 為何說出這樣的話。這些都是未經語言處理的感受, 潛藏内心, 不断干擾。分析家就是協助分析者瞭解這些影响, 儘管分析者並不完全知道這些是甚麼, 仍可找方法擺脫它。

分析者有時並不接受分析家的總結, 甚至作強烈反對。這不必認為是為分析的失敗;反而暴露出問題核心, 否則分析者不會作出激烈反應。這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介入機會。

分析者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失敗了, 所以來找分析家, 希望分析家幫他恢復先前的功能。但分析家會引導分析者不再怨天尤人, 而是可以用一種新的方式享受生活。

「斷了分析者想要解釋那些根本無法解釋的事物的念頭…」《拉康派實踐者指南》

佛家說「心行處滅, 言語道斷」, 道理亦只是「戲論」。拉康派同樣認為語言所建構的世界並不等同真實。語言是有缺憾的, 無需奢望語言能解釋一切。所以精神分析並不是關於真理的學問, 而是關於生存, 如何輕鬆生存下去的學問。

精神分析並不是關於真理的學問, 而是關於生存, 如何輕鬆生存下去的學問。 夏菽 布魯斯.芬克(Bruce 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