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反思:清朝未遠 (一) 新清史論爭
- by Admin
今天中國政府很敏感, 在藏獨、疆獨活躍的情況下, 批判「新清史」。因為「新清史」認為清朝不等同於中國, 而蒙古、新疆等當時是臣服於滿州, 而非臣服於漢人/中國
夏菽 3.3.2025
葉高樹的《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台灣:聯經, 2024), 我沒看過。借用特朗普「美國優先」說法來表達, 「滿洲優先」一直是清朝立國精神, 應該沒有歷史學家會質疑。但何謂「滿州優先」卻有不同解釋。
90年代美國清史學界兩大巨擘:柯嬌燕(Pamela Crossley)與何炳棣一場辯論, 掀開了「新清史」篇章。何炳棣沿用中國傳統說法, 認為滿洲人入主中國, 建立的是一個漢化政權, 「夷狄而中國則中國之」, 視清朝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何炳棣的說法令我想起滿洲人祖先, 完顏女真入主中國建立金國的情況。金國國祚雖短, 但漢化得很快, 大量接受漢人文明, 甚至以「中國」自居, 視南宋為夷蠻。
但被譽為「新清史學者」的柯嬌燕從滿文檔案入手, 認為入主中原後的滿洲人仍保持高度的本族認同, 直到清末也未完全漢化(而且本族意識有所加強)。「新清史學者」認為, 清朝的統治者有高超統治技巧, 不純是漢化, 才得以有效管治不同族群, 奠定了民國以降中國多民族格局。
回顧歷史, 清末民初, 立憲派與革命派都有類似爭論。立憲派認為, 滿人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反對將漢人與滿蒙分割;而革命派則主張驅逐胡虜, 恢復漢人江山, 將長城以外的地方視為夷蠻之地, 棄之不可惜。
今天中國政府很敏感, 在藏獨、疆獨活躍的情況下, 批判「新清史」。因為「新清史」認為清朝不等同於中國, 而蒙古、新疆等當時是臣服於滿州, 而非臣服於漢人/中國。
楊猛的《最後的家天下:少壯親貴與宣統政局》》(北京:華夏出版社, 2023), , 提出另一個看法。他認為清朝是以滿族皇室的宗室為本, 而非以滿族為本。舉例說, 清朝武官, 不論漢人或滿人, 對皇帝都自稱奴才, 但漢人文官可自稱為臣。而另一方面, 滿人對皇帝, 不論文武, 也需自稱奴才。清朝皇帝喜用宗室貴冑及有材能的漢人, 而非凡事以滿洲為先。
如細看清末朝庭上的派系鬥爭, 主要並非漢人與滿人之爭, 更多是新興的滿洲親貴, 如攝政王載灃、鎮國公載澤、肅親王善耆、恭親王溥偉、貝勒毓朗、貝勒載濤、貝勒載洵、貝子溥倫(時人稱之為改革派), 與較年長的滿洲親貴如慶親王奕劻(時人稱為保守派)間的鬥爭。
然而值得注意是, 眾多漢臣亦介入推倒保守派權力的角力中, 尤其是由漢人組成的諫官集團。但與此同時, 保守派亦得到不少漢人官僚支持, 譬如掌管軍事的袁世凱及其北洋系軍人, 及漢人文官之首的張之洞, 及一些擁有權力的地方督府。
史書一般認為, 清末宣統年間的「皇族內閣」(全由滿洲少壯派親貴組成)是清朝覆亡的其中一個原因, 彰顯了其「滿族優先」的管治原則, 但細看過程, 便知錯綜複雜及其無可奈何。
今天中國政府很敏感, 在藏獨、疆獨活躍的情況下, 批判「新清史」。因為「新清史」認為清朝不等同於中國, 而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