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反思:清朝未遠 (二) 少壯親貴

史家嘗謂, 清朝在內憂外患下不思改革, 卒被推翻。但在作者敘述下, 清末皇室是銳意改革的

(圖為攝政王載灃)

夏菽  3.3.2025

閱畢楊猛的《少壯親貴與宣統政局:最後的家天下》(北京:華夏出版社, 2023), 頗為傷感。

史家嘗謂, 清朝在內憂外患下不思改革, 卒被推翻。但在作者敘述下, 清末皇室是銳意改革的。

光緒未年, 有見中國落後於東西洋各國, 隨時有被瓜分危險, 慈禧定下立憲藍圖及時間表。但慈禧及光緒相繼死去, 慈禧臨死時, 定下三歲溥儀繼位, 並指定由溥儀生父, 即光緒弟弟, 26歲的醇親王載灃攝政。

當時朝政為保守派的慶親王奕劻把持, 於是攝政王破格起用少壯親貴來推動改革。

慶親王勢力龐大, 在八國聯軍事變中以保護慈禧而嶄露頭角, 光緒年代已出任總理衙門領班大臣及首席軍機大臣, 其盟友是戊戌政變中「出賣」光緒的袁世凱。

袁統領北洋新軍, 各地不少督撫是其黨羽, 各大臣唯親王馬首是瞻。但親王風評甚差, 被時人譏為貪污濫權。

早在光緒末年, 漢人言官與少壯親貴曾合謀彈劾袁世凱, 袁被勒令回鄉休養。有說當時流亡海外的立憲派及革命黨亦有參與其事。

慶親王勢力一度受挫。慈禧開始再起用一批少壯親貴, 以平衡慶親王勢力。如肅親王善耆、恭親王傅偉、鎮國公載澤、貝勒毓朗等, 其中一個是後來攝政的醇親王載灃。

可惜慈禧及光緒死得太快, 攝政的載灃羽翼未豐, 無法抗衡慶親王, 惟有起用少壯親貴進入權力核心。包括他兩位親弟貝勒載洵和載濤。

在攝政王佈局下, 載洵掌管海軍、載濤掌管陸軍、載澤掌管財政、善耆掌管民政、傅倫掌管諮政院 (籌備立憲)。但慶親王仍然牢牢掌握著軍機處。

這批少壯親貴, 年紀及資歷尚淺, 攝政王26歲, 而掌管海、陸軍的載濤22歲、載洵24歲, 毫無帶兵及作戰經驗, 種下辛亥革命後, 清廷只得再次起用袁世凱, 導致清帝退位的結局。

少壯親貴大都曾留學或遊歷海外, 對西方的強大有深刻印象, 都支持立憲及改革。但他們缺乏實力不及慶親王等, 亦不夠前者穩重, 結果改革處處受制, 牽起新舊兩派連番內鬥。

少壯派亦分為不同派系, 互相抵消力量。譬如載澤掌管財政, 時清廷財政枯揭, 又要承擔外國巨額賠款。但海軍及陸軍的現代化都需要巨大財力支持, 載澤強調節用, 與載洵、載濤關係緊張。

在這情況下, 便需攝政王加以裁決, 但攝政王性格溫和、優柔寡斷, 亦因為缺乏自己實力, 要維繫各方平衡, 常以折衷、和稀泥的方式處理, 令改革陷入泥沼。及後來革命爆發, 是和是戰, 同樣優柔寡斷, 坐失良機。

攝政王即位初期, 起用年輕有活力的親貴銳意改革, 曾贏得朝野一遍掌聲, 有復興之勢。及見新舊大臣之間、少壯親貴之間不斷權鬥, 風評隨即轉向。加以革命黨鼓吹種族矛盾, 民間開始認為少壯派與舊滿洲官僚無異。

另一方面, 少壯親貴雖然支持立憲和改革, 向西方現代化學習, 但行事操之過急, 為繞過保守派阻撓, 甚至未有通盤考慮下, 一意孤行。

像將鐵路收歸國有, 緣於民間集資興建鐵路卻管理不善, 陷入破產邊緣。 該項目有向外國貸款, 一旦爛尾, 外國便有藉口接管鐵路, 嚴重損害中國利益。所以載澤提出將鐵路主幹國有化, 並向投資者買回股權。

這原是一合理政策, 但保守派反對。於是載澤趁內閣空檔期先斬後奏, 亦未向民間作充分交代, 引致投資者恐慌。革命派煽風點火, 反指責載澤欲把鐵路賣給外國以自肥, 於是各省出現保路運動。載澤抽調湖北軍隊入川鎮壓, 導致武昌軍力空虛, 革命爆發。

作者指出, 清朝末年, 一批少壯親貴致力將中國現代化及推動立憲, 但種種原因下, 功敗垂成。而當時及後來的輿論, 卻將責任推在這批少壯親貴身上, 指他們不思改革、腐敗無能。殊不公允。

羅志田在《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轉折》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21) 中說:「清季十年間, 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推行全面改革, 卻恰於此時爆發了革命。這一歷史大變局, 留下了諸多疑問:在朝廷並無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 為何會發生革命 ? 清朝何以驟然崩潰, 革命何以輕易速成 ? 改革開啟後, 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就是體制或結構及政治倫理是否改變、怎樣改變及以何種速度改變。正是由於制度的困境, 使自上而下的新政帶有了”自毀”的意味, 並最終不得不讓位於自下而上的革命。」

便有弦外之音。

史家嘗謂, 清朝在內憂外患下不思改革, 卒被推翻。但在作者敘述下, 清末皇室是銳意改革的 (圖為攝政王載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