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反思:清朝未遠 (四) 慈禧太后與戊戌政變
- by Admin
在馬勇眼中, 慈禧是一個可憐人, 她青年喪夫, 中年喪子, 過著擁有權力卻寂寞一生
夏菽 3.3.2025
看袁灿興《山河變:晚清的失序、衝突與衰亡》(海南出版社, 2024年) 記述的戊戌政變, 與我讀中學時理解的差不多。
據說, 慈禧並無甚麼政治見解, 只關心權力。慈禧與過繼兒子光緒關係不好, 光緒親政, 引用康有為銳意變法, 挑戰了慈禧及保守官僚的權力, 於是慈禧再次訓政, 幽禁光緒, 停止維新變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及太后知悉維新黨人譚嗣同煽動袁世凱兵變, 意圖殺害直隸總督榮祿及包圍太后所在的頤和園, 乃殺戊戌六君子。
這個情節, 與民間所說光緒「衣帶詔」、大刀王五陪同譚嗣同見袁世凱、袁世凱向太后告密、光緒「瀛台泣血」等故事並無衝突。
但馬勇在《馬勇說晚清》(萬卷出版公司, 2016年)及《激盪:晚清20年》(新星出版社, 2021), 又說出另一個故事。
在馬勇眼中, 慈禧是一個可憐人, 她青年喪夫, 中年喪子, 過著擁有權力卻寂寞一生。
慈禧17歲入宮, 甚得咸豐歡喜, 21歲生下載淳, 22歲晋貴妃。然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 咸豐逃往熱河避暑山莊, 一年後病死。
遺詔立5歲的載淳(同治)繼位, 命八大臣輔政。慈禧與慈安聯同恭親王奕訴發動政變, 逮捕八大臣, 奪取政權, 史稱「辛酉政變」。時慈禧26歲。
同治年幼, 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同治17歲時, 兩宮撤簾, 皇帝親政, 但不到兩年同治便逝世。時慈禧40歲。
同治並無子嗣, 乃選醇親王5歲兒子載湉繼位, 是為光緒。可能源於同治的經歷, 慈禧對光緒的管教非常嚴格, 光緒亦高度依賴慈禧。尤其是光緒自幼體弱, 患有腎虧, 不能生育, 因而養成一種內向性格。
光緒18歲親政, 其後中日衝突, 光緒主戰, 但指揮不當, 清軍大敗。戰後, 光緒銳意變革, 仿效日本「明治維新」, 得到慈禧支持。然而新政施行不到百日便終止。史稱「百日維新」。
對於「戊戌政變」, 史家眾說紛云, 其中一個原因是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後, 出版刊物, 不斷描黑慈禧, 說慈禧欲廢光緒。這些說法為革命黨人所繼承, 慈禧遂成為近代中國史上最黑暗的統治者。
對於「戊戌政變」的發生, 馬勇根據當時的紀錄, 抽絲剝繭, 重構了整個過程。
康有為的急進改革受到多方批評, 而維新黨人亦不斷上奏彈核官員阻撓改革。其時, 光緒廣開言路, 鼓勵百官表達意見。有維新黨人上書, 建議皇上巡幸中外, 與各國建立關係, 並建議皇上不要受小人唆擺。
禮部收到後, 認為皇上巡幸中外過於危險, 加以什麼不要被小人唆擺過於惡毒, 乃拒絕上呈。康有為等人彈劾禮部堵塞言論, 皇上震驚, 將禮部6名主事革職, 隨即委任四名維新黨人進入軍機處任章京(俗稱「小軍機」)。有了人手, 新政馬不停蹄推行。
罷免禮部主事, 未免小題大做, 反映光緒急欲改革。而罷免及委任一事並未知會慈禧,令慈禧不悅。
儘管朝廷分為維新派與保守派, 但維新派立場並非一致。「小軍機」的楊銳及劉光第(都是「戊戌六君子」, 後同被慈禧處決) , 是張之洞弟子, 與張之洞一樣, 雖贊成改革, 卻不滿康梁四處樹敵。康有為建議成立專職機構推動新政, 得光緒接納, 於是先推行大規模裁切冗員閒署, 一時人心大亂。
這有點像特朗普的效率部, 馬斯克向各部門開刀, 人心惶惶。接著維新派建議成立一個新的議政機構, 叫大臣推薦人選。康有為找同僚遞上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兩份名單。楊銳不以為然, 認為康有為是為了私利。
其後, 被革職的禮部官員向慈禧哭訴, 慈禧乃對光緒責難, 光緒很不爽, 找來楊銳問他有何辦法把昏庸的官員格除, 同時又可得到太后接受, 否則事情惡化, 自己地位不保。
光緒叫楊銳找維新黨人商議。但楊銳不敢, 光緒於是寫了一個手諭給他, 說明是皇帝叫他辦這個事情, 責任在皇帝身上。這就是後來傳言的「衣帶詔」。
楊銳隨即回了一個建議給光緒, 建議放緩改革步伐, 先與大臣及慈禧修好。其中一句是「康不得去, 禍不得息也。」勸光緒遠離有如火藥桶的康有為。楊銳同時找來與康有為親近的林旭, 將光緒的手諭告訴他, 並請他轉告康有為, 叫他從速離開北京。林旭告訴康有為, 皇帝命他離京往上海履新, 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康有為的理解是, 保守派應該是開始動手剷除維新黨人, 而皇上亦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康有為遂與維新黨人開會, 商討營救皇上的辦法。會上譚嗣同認為只有與袁世凱聯手, 包圍頤和園, 再由江湖人士劫持太后, 才有勝算。
晚上譚嗣同拜訪袁世凱, 叫他率領軍隊包圍頤和園, 逮捕皇太后, 並捕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禄。但袁世凱以兵力太少, 武器不足, 勸譚嗣同將行動押後至皇太后與皇帝到天津閱兵時才動手。
見袁世凱未有積極回應, 康有為等便找各國領事, 希望他們出面向慈禧施壓。然而未得到積極回應。
就在這個時候, 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以個人身份訪華, 並得到光緒接見。民間傳言伊是受康有為之請, 出任改革顧問。於是社會沸沸揚揚, 生怕中國內政由日本人控制。
官員隨即上奏, 說一些被革職的官員與康有為、孫中山等人勾結, 並邀請伊藤博文為客卿, 對朝廷不利。慈禧不敢怠慢, 下令通緝康有為, 並停止新政。
康有為在勸告下, 離開北京往香港, 最後去了日本。其時, 康有為的罪名是「結黨營私, 誘言亂政」, 並未觸及政變一事。這個時候, 袁世凱還未向榮祿告密。即是說, 「百日維新」的終結, 並不是因為政變及告密引起。其後政變一事曝光, 慈禧大舉搜捕維新黨人, 為防止外國干涉, 草草處死六君子。
以上, 全部在一個月內發生。保守派與維新黨博奕, 互相猜測, 捕風捉影, 結果弄假成真。
對於光緒在「百日維新」後避居瀛台, 馬勇認為是光緒自我封閉, 不是被幽禁。兵變一事, 光緒本不知情, 也從沒有這樣想法, 卻起用了一批叛逆之徒, 難辭其咎。光緒身體一直不好, 在意興闌珊下, 選擇了到瀛台靜養。
在馬勇眼中, 慈禧是一個可憐人, 她青年喪夫, 中年喪子, 過著擁有權力卻寂寞一生 夏菽 3.3.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