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反思:清朝未遠 (五) 結語
- by Admin
三個月前我開始看晚清史, 當時提出兩個問題, 一是為何清朝衰落得那麼易? 二是為何今日中國崛起得那麼快? 看來都是「新一代」學者嘗試解答的疑惑
夏菽 3.3.2025
馬勇在《激盪:晚清20年》(新星出版社, 2021)說:
「幾十年前, 當我們這一代學者還沒有出道時, 我們的晚清史, 不論中外、也不論兩岸, 其實都是一個敘事模式, 都是將晚清視為後世中國發展的拖累, 是後世中國一切罪惡的根源…
傳統敘事太過於悲傷了, 這個敘事看到了晚清中國受到的傷害, 但也極大低估了晚清中國的歷史進步, 忽略了歷史主導者的話語, 太過相信後來的歷史勝利者之自言自語…
(其實)不論是清帝國的自我歷史建構與描述, 還是接替清帝國的中華民國早期對晚清中國的歷史敘事, 並不是以悲情為主基調。民國初年的中國人對於走過的道路固然有反省、有批評, 但總體而言對於晚清中國幾十年特別是最後20年的進步並不是完全抹殺…
我們今天都知道, 近代中國的全部問題均不來自於中國內部, 中國經過先前幾千年的發展, 在政治、社會、文化、教育諸方面, 均獲得了長足進步 …即便是商業、貿易、城市生活, 那時的中國, 並不比東西洋落後。乾隆皇帝不願向西人學習, 他的自信有足夠的理由, 僅僅是憑借巨大的貿易順差, 他也有資格對強行入境貿易者說不…
但是, 就在乾隆大帝對馬戛爾尼說不的時候, 西方社會正在發生一場劃時代的革命…讓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被迫捲入工業化運動。那時的中國有足夠的貿易結餘, 乾隆皇帝那時如果答應了英國人的要求…打開國門、自由貿易, 像英國一樣發展自己的工業化, 那麼19世紀之後的中國史甚至世界史都會改寫…中國錯過了工業化的早期班車…19世紀60年代, 中國才不得不開始自己的工業化…
(之後) 中國在短短的幾十年獲得了巨大成功, 重工業、製造業、交通、通訊以及城市化方面都有驕人進步。至19世紀90年代初, 中國已走出半個世紀以來的困境…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讓西方自由資本主義相形見拙, 他們期望進入巨大的中國市場, 但是他們的力量根本無法與清帝國主導的國家資本主義抗衡…
當中國不得不開步走向工業化時…卻沒有西方工業化發展初期自然發生的思想啟蒙運動, 沒有社會改造, 階級重構, 中國的工業獲得了巨大發展, 但中國的社會其實還處於傳統時代…中國只是學了西方的堅船利炮, 而不是從制度、文化上重構中國…
假如不是甲午之役後一切歸零從頭開始…那麼中國後來的道路肯定不一樣…甲午一役終於讓中國人從酣睡中驚醒…從此開始自己的思想啟蒙運動、政治維新、新教育、新階級終於出現, 政治架構也隨著新因素而逐步增加、逐步調整。」
馬勇提出與過去主流觀點不同的看法。 其實不止馬勇, 之前提過的羅照田、楊猛、李懷印同樣都提出了一些新觀點。他們的觀點儘管不同, 但都表達了一種共同的態度, 就是擺脫過去那種「革命敘事」。
不是說他們都反對革命, 而是他們對革命的對象–如清朝, 提出了較客觀的看法, 不是一味否定, 凡事非黑即白。
對中國近300年的發展, 他們強調延續性。應該說, 舊的史觀同樣也強調延續性, 但說的是一種「墮落」的延續性, 從清朝中葉開始, 每況愈下, 最後結局只有革命。
新的觀點則強調, 儘管中國內部存在很多問題, 但主要仍是帝國主義。如果不是帝國主義干涉, 中國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到「晚清新政」, 不少有心人(包括朝廷), 努力將中國推向現代化, 取得成果。結果才有今日。
根據李懷印在《重構近代中國: 中國歷史寫作中的想像與真實》(中華書局, 2013)的說法, 這種新典範大概從90年代開始。我沒有時間詳閱這書, 我想當中牽涉幾個原因。
1989年的那場風暴令一些知識分子改變了對革命的看法, 像李澤厚的「告別革命論」。也令「開放改革」以來累積起的現代化論述失去權威性, 新興的後現代主義強調反思性及偶然性, 拒絕歷史決定論、也拒絕黑白分明的二元論述。
學者開始發掘之前被「革命論述」所掩蓋的塵封歷史, 不同歷史面貌呈現。譬如有認為慈禧是一個有統治能力的人;袁世凱在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功勞不可被忽略;晚清改革並非假情假意;洋務運動並不如過去所認為的失敗…
不過最重要的動力, 我認為應來自2000年後中國在經濟及國際地位上的提升。過往, 歷史學家的任務是尋找中國衰落原因, 當中不無誇張失實, 及過分抬高西方經驗的傾向。今天, 則改變為尋找中國成功的過程。信心大了, 同樣一件歷史事件, 主題和氣氛已經改變。
三個月前我開始看晚清史, 當時提出兩個問題, 一是為何清朝衰落得那麼易? 二是為何今日中國崛起得那麼快? 看來都是「新一代」學者嘗試解答的疑惑。
三個月前我開始看晚清史, 當時提出兩個問題, 一是為何清朝衰落得那麼易? 二是為何今日中國崛起得那麼快? 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