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隨筆:美國六十年代學生運動與「覺醒」(woke) 文化

有些人批評他們是「覺醒文化」, 更有一些左派批評他們忽略工人權益, 是導致今日工人支持特朗普上台的原因

夏菽  10.4.2025

朋友寄來吉特林(Todd Gitlin)的資料, 提到吉特林是其中一個經常批評老左派的新左派學者。

於是我便記起, 吉特林是美國60年代新左派學生組織SDS的其中一個領導人。當年SDS從傳統左派組織分裂出來, 已反映出青年與傳統左派在文化及性格上的分歧。(這種分歧, 更牽引成今天有關「左膠」的討論, 這是後話。)

SDS一躍成為一度擁有十萬成員的學生團體, 曾經在反越戰及保衛校園言論自由運動上發揮過重要作用, 人才輩出。

後來SDS解散, 成員分道揚鑣, 有些加入民主黨, 有些成為記者、政客、學者。吉特林則成為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

無獨有偶, 最近與一位研究勞工運動的美國朋友交流, 原來他們刊物的創始人是穆迪(Kim Moody)。穆迪也是當年SDS的活躍分子, 但他走了與吉特林不同的方向。

當SDS還是一個規模不大的團體, 某年暑假舉辦落區體驗, 安排幾百名大學生分成十幾隊, 到貧窮社區扶貧, 對象是黑人及失業者。

學生要在區內找地方住及工作, 但學生既不了解, 也忍受不了基層生活, 亦無法爭取到基層信任, 不知所措。當時校園反越戰示威蔓延, 於是學生不夠一個暑假就抵不住寂寞, 紛紛回到校園參加抗爭。

這是一個有趣的啟示。青年容易將基層想得浪漫, 一旦得不到基層信任, 或者知道基層是為生存, 而非有意識地參與社會運動時, 就對基層失望, 甚至批評基層墮落, 離開運動。

不過仍然有兩三個小隊願意休學, 蹲在舊區裡, 成立社區勞工中心。穆迪是其中一員, 也開始了其後一生的工人運動。

穆迪後來從事研究及教書工作, 但他的關注點仍是工人, 跟吉特林不同。穆迪提倡「社運工會主義」(Social movement unionism)。這套工運理論在80年代曾經在美加、南韓、南非、巴西十分流行。香港的職工盟也將自己定位為社運工會。

穆迪指美國不少工會已被吸納入建制內, 受少數工會官僚把持, 與管方狼狽為奸。他批評主流工會(穆迪稱之為「公司工會」/Business Union)只著重會員利益, 不關注會員以外, 尤其是失業、移工的權益, 也缺乏鬥爭意識。這套理論鼓勵工人運動與社區運動結連、監察全球化, 及與第三世界工人連结。

如果沒記錯(現在找不回出處), 這幾個中心後來遍地開花。 目前美國好像有二百多個這樣的勞工中心, 他們參考了阿倫斯基(Saul Alinsky)的社區組織手法, 成為美國工人運動的一個側翼。(有點似街工所說的「勞工社區化」。)

今天批評「覺醒文化」的人指責「覺醒文化」源自60年代的學生運動。這批活躍分子現在已是七十多歲, 大部份應該已經退休, 但在退休前, 他們是社會精英, 今天許多大學教授、政要、NGO及商業機構的管理層, 都是他們訓練出來的, 所以有很大的影響力, 尤其在民主黨內。

有些人批評他們是「左膠」, 有些人批評他們是「覺醒文化」, 更有一些左派批評他們忽略工人權益, 是導致今日工人支持特朗普上台的原因。這些問題會繼續討論。

有些人批評他們是「覺醒文化」, 更有一些左派批評他們忽略工人權益, 是導致今日工人支持特朗普上台的原因 夏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