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事隨筆:寫在《左膠是如何煉成的》討論會前
- by Admin
「肥胖」被後現代主義者正名為一個受到壓迫的邊緣社群, 主張應多發掘肥胖者的本土知識,…所謂「正常體態及健康」不過是醫療界及商界泡制出來的生意
夏菽 12.4.2025
《左膠是如何煉成的:左派理論如何讓一切都成了問題?危害社會民主價值》(下稱《左膠》, 八旗文化, 2025)
(Helen Pluckrose, James Lindsay : Cynical Theories: How Activist Scholarship Made Everything about Race, Gender, and Identity–and Why This Harms Everybody ) 。
這是一本很怪的書。
英文書名明明是「犬儒理論」(Cynical Theories), 中文變成「左膠」, 內文明明批評「後現代理論」, 中文書名卻寫對「左派理論」的批判。這種移花接木的動機, 留在以後討論。
眾所周知, 後現代主義者很多都不算左派, 難以等量齊觀。而書中羅列的「後現代主義者」, 很多沒有自稱或被稱為後現代, 除非後現代的定義擴闊至一切批評現代主義的人吧。
儘管如此, 該書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
顧名思義, 該書要指出後現代思想的弊病, 指出後現代思想的犬儒性全盤否定現代主義的理性、寬容及人性定義, 結果做成社會價值混亂, 道德無所依循。
這部分討論頗為抽象, 是否有說服力, 見人見智。我認為書的創意在總結後現代主義從60年代迄今的三個發展階段, 為進一步討論打開了大門。
作者認為後現代主義爆發於60年代, 到80年代出現了一次轉折, 到了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又作了另一次轉變。
在60年代, 一些思想家對人的主體性、客觀知識、社會進步等現代主義原則提出質疑, 譬如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認為, 人類所認識的「真實」, 不過是對現實的虛擬;福柯 (Michael Foucault) 認為, 真理、知識是種權力運作而矣。
不過, 這時後現代主義還停留在理論及文化層面, 知識、語言、權力的研究對一般人影響不大。這是後現代的早期階段。
到了80年代, 各種新社會運動興起, 包括婦女運動、反殖民運動、酷兒運動、環保運動等, 後現代主義進入這些領域, 引導著運動的發展。
這時後現代主義仍然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譬如解構主流意識形態的霸權意識, 為邊緣社群發聲。作者稱這個為「應用後現代」階段。
到了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2010年), 進入「具體化後現代主義」階段。本來, 早期的後現代主義以多元、去本質化為旗幟, 但到了這個階段, 一些後現代主義者想借「社會正義」為名去規範社會, 對與後現代價值不符的人進行抵制、打擊。後現代主義成為極權工具。
作者指後現代主義, 尤其是在第三階段, 已模糊了我們對現實問題的認識。譬如肥胖及衍生的身心問題, 本來醫學界早已建立起一套知識及治理方法。但後現代主義者認為肥胖本身並無問題, 「有病」的是創立「肥胖」這套霸權意識形態的人。
「肥胖」被後現代主義者正名為一個受到壓迫的邊緣社群, 主張應多發掘肥胖者的本土知識, 這種知識較「政治不正確」的主流醫學界建立的知識更加「真實」。而所謂「正常體態及健康」不過是醫療界及商界泡制出來的尋生意藉口。
作者對後現代主義的批評是否合理中肯, 有待商確。筆者認為該書的主要特色在劃分了後現代主義的幾個轉接階段, 但可惜作者並未說明是甚麼原因驅使這些改變出現?
書中曾提到「後現代主義者」哈維(David Harvey)和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他們都以分析後現代文化與晚期資本主義關係而稱著, 探討了文化思潮變化與當時社會經濟變遷的關係, 然而, 這方面作者隻字未提。
詹明信在《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裡提過, 後現代主義的審美觀, 趨向通俗化及平庸化, 缺乏歷史感及個人風格, 追求官能上的當下滿足… 是與資本主義全球化環環相扣。
哈維在《後現代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探究》, 便引用馬克思的名句:「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
全球化令資本主義全球擴張, 貨物及生產線不斷轉移, 生活急速變化, 城市興起又衰落, 人們無所適從。詹明信說, 資本主義為了擺脱利潤率下降危機, 一方面全球擴張, 另方面深入人類的潛意識, 影響人們的消費慾望。
不過, 詹明信及哈維所指的, 若根據本書的分段, 應是早期後現代的狀況。而時下對「覺醒文化」的討論, 則屬「應用後現代」階段。「後現代主義」、「覺醒文化」與「晚期資本主義」三者的關係, 尚待進一步疏理 。(雖然作者沒有提出「覺醒文化」這個說法。)
「肥胖」被後現代主義者正名為一個受到壓迫的邊緣社群, 主張應多發掘肥胖者的本土知識,…所謂「正常體…